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2016/11/27 記優席夫新書發表



2016/11/27 優席夫新書發表
查了一下,第一次看到海洋之心畫作是在2014年5月藍色鑽石的展覽。超過兩年了,感覺能記住的時刻只有昨天,一連串時刻的堆疊,陸續也有幾次見到優席夫演講的時候,褪去時間只剩下模糊的印象。而藍色小天使故事再次聽到又有不同的細節。原本的線索可以參考以下連結報導。
這本《漂流木》將優席夫放在背景裡,將許多的線索層層顯現出來,像是還原了的濃縮果汁。現場帶來的現實感總是不同於紙本和平面。優席夫講述了在成就為藝術家之前的一些歷程與之後的想像。我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是關於超自然體驗,不僅最近接待的外國旅客對於超自然(傳說中的觀落陰)很有興趣,自己也在接觸天使音樂和牌卡。對於優席夫可以這麼幸運地遇到天使,還有天使級的老師傳授繪畫技法,這種開外掛的機會還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說起來好像所有的轉捩點都在這次的偶遇,可以說是和不是。

不是的話,在離開台灣之前,優席夫在台灣做了許多的嘗試,是自小到大的信念,也就是成為一名歌手,實際上的確也在歌唱比賽拿了獎,也簽給了經紀公司也發了單曲,所以就某種程度來說歌手的夢是有成功的,只是無法以歌手的身分持續性的生存。在這個條件下,他便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狀態。以當時來看,這樣多的磨練,像是對於一個努力的孩子的嘲笑。努力就會成功的等式沒有成立。

是的話,沒有受過學院和專業訓練的人要一夕之間變成畫家就像神話一樣。但是優席夫做到了,不僅從希臘回到英國之後能夠從日常的情境表現自己,也幸運地讓房東牽線進入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其中的一項展覽。然後自我的證明是要一項一項去建立的過程,敲門的故事來自於對於行動的堅持。放棄很容易,不放棄不會知道機會是不是在轉角。當然如果這條路真得行不通,也會有行不通的情形展現出來。對比於在台灣的歌唱生涯一直堅持下去不確定會走到怎樣的道路上。在英國的藝術家生涯一直堅持下去見到了柳暗花明。身在其中不清楚事務的樣貌,將時間軸線拉長,原來的指引可能誤導,而原來的悲傷像是祝福。

我最欣賞的是優席夫從一個接受的人變成一個給予的人,帶動一整個循環。最近讀的書《無量之網2》講得是祈禱和祝福的力量。祈禱和祝福自己和別人,這是無窮無盡不會匱乏的力量,起心動念於自身和他者沒有界限。不時會到台灣的優席夫,從一開始到被莫拉克颱風影響的那瑪夏地區的學校開始,接觸孩子藉由教授畫畫讓孩子表達。 其中有一位自閉症的孩子竟然上台講解自己的畫,我也感到驚奇。我自己教學的一位自閉症學生幾個月來都還沒有跟我講過一句話。上課的時候一個人碎碎念不停,聽到我耳朵都癢了。有一位自閉症兒童楊允城也是藉由繪畫,也出了圖畫冊《一直一直》。找到一個表現自己的方式,將想法溝通出來,像是為世間又開了一朵美麗。

優席夫談到英語教學時,內心捏了把冷汗。其中之一項工作內容就是英文客製教學。環境的營造影響了學生的表現。腦力還是要保持和環境不斷的刺激才能在互動的模式裡持續成長。就像優席夫無師自通在雙聖冰淇淋打工也可以練就英文底子,應該要把學生都丟出去國外生活一陣子。是時候放下權威的角色,作為一個夥伴,陪伴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模式下成長。

原住民的身分讓他在台灣和英國各有不同的對待。內心一樣,身體一樣,精神一樣,環境不同卻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身體像是一個雷達,是中性的,偵測出所處文化環境的想法。小時候在南投國中班上會有皮膚比較黝黑的同學,可能我神經比較大條,沒有覺得有甚麼特別的。長大之後有些機會理解到台灣的原住民族群。其實我內心還蠻羨慕的。有本身獨有的文化特色,能夠特別是與身俱來的禮物。他者可能會將我歸類為漢人,我對於標籤卻無感。每個人都在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一點那個顏色,一點那個標籤,不是我的認同,也就隨他人去吧。

會後我到梅門防空洞看陳世宗老師的畫作,牆壁上剛好是李師父和陳老師公同創作出來的畫,剛好也是藍色。我想那是祝福。

p.s. 1 在會場中,實在沒辦法忽視的存在,藍色小娃娃。我個人覺得他是現場的藍色小天使化身。


p.s.2 當然不能錯過音樂,音樂也是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