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2016/12/21 Reflection on Gen-la Kelsang Jampa’s teaching in Taipei



Reflection on Gen-la Kelsang Jampa’s teaching in Taipei
2016/12/21 /Nancy Lin




“What is happiness?” begins the question by Gen-la Kelsang Jampa.

Before answering this question, I retrospectively reflects on what happened to me minutes ago when I rush to find where the center is and find that I got lost and felt angry how come I couldn’t be on time and lost my direction again. Instead of blaming myself, I blamed my boyfriend.  

        We just visited National l Palace museum, and I could have plenty of time to get back downtown and make it happen to be on time. Instead, I decided to have Ramen at the Shilin night market. The consequence was being late. As I subsequently attended the two consecutive classes hosted by Jampa and Tonglam on 12/24 and 12/25, I was late for both classes despite the distance from Yonghe to Dongmei MRT station was not far. 

         Back to the question of being happy, this episode of being late and blaming others trigger anger inside me, I am intrigued to know how I could not be disturbed under whatever circumstance. 

         On 12/21, Jampa distinguish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sting happiness and reduction of suffering. Euphoric activities related to possession of property such as more money, better car, bigger house can be categorized to reduction of suffering. Even the act of eating, once basic need of hunger is met, will only lead to suffering instead of satisfying. On page184 of “How to Transform Your Life” G.K. Gyatso states that
         “The experience of suffering will never be changed by the same cause,
But we can see the experience of happiness will be changed by the same cause.”
Thus, differentiating lasting happiness and temporal happiness resembles telling the difference of real gold and artificial gold. On page 18 of the same book, G.K. Gyatso reveals:
         “The essential point of understanding the mind is that liberation from suffering cannot be found outside the mind. Permanent liberation can be found only by purifying the mind. ”
         Elusive happiness might originate from attachment to pleasures, resentful feelings from competition, and disappointments of unattained goals. Developing peaceful mind could start from stop having these negative thoughts, stop saying bad words even out of anger. As long as negative thoughts are recognized, they can be reduced, disposed of and eventually merged into positivity. And then, start to contemplate Buddha’s teachings, develop good intentions and engage behaviors beneficial to self and others.

         In relationship to self and others, good intention is the seed of fertile land cultivated by determination for wisdom. Good actions sprouts from the well-attended seed; in the process happiness is experienced and wisdom is felt.  
         The state of everlasting happiness originates from peaceful mind which can be attached by continuous practice. Love and Passion as well as Patience assist in perseverance of spiritual practices. Gradually, deluded mind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permanent peaceful mind.

         On 12/24 and 12/25, Jampa and Tonglam first lead the group to mediate on breathing and then on emptiness. The first day is relatively easy when coming to having a meditation object which is tangible while the second seems like a headache to me since I can’t imagine mind as a formless, shapeless and colorless object. I guess some other have similar difficulties, so Jampa receives much more questions on 12/25.        

         The postures of meditation should be conducive to training mind. Straight back is highly recommended. Eyes should remain slightly open to keep certain light; however, I personally found it easier to close my eyes. You will follow the instructions of meditation guidance. At the same time, distraction persistently intrudes without invitation. Jampa always knew when audience is getting distracted and he would timely announce the time to let go of distraction.


         The framework comprises of
Step1: Postures
         Remain alert instead of falling sleep or dozing off.
Step2: Determination
Strengthen mindfulness moment by moment not forgetting the meditation object which is breathing itself in this instance.
Step3: Awareness
          Be aware of distractions. Once distraction arises, immediately let go of it.
         Eventually mindfulness should last longer than distraction. Effective meditation can enhance stable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s. Lasting happiness will also arrive at due time. In the initial stage of practicing, steady and frequent practicing ensures stability and encourages confidence. 10 to 15 minutes per time, 2 to 3 times per time can build up determination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It all sounded sweet and easy until Jampa said “let’s mediate a formless object which is mind.” As far as I was concerned, I was so distracted during the process I started to doubt if I could make it to take another meditation practice. The framework is the same as meditating on breathing, but the difference is that you would need to consider the mind as formless as if the sky. However, mind doesn’t have color or shape in physical term. To help us imagine a non-physical mediating object, Jampa asked us to think “Does dream mind reside in the body or pervade the dream?” “Is dream mind obstructed by dream?”

         Nature of minds is emptiness and formless continuum while its function is to perceive and cognize object. If a practitioner relates to form habitually, he or she might not be able to cognize formless. Root mind resembles ocean and other layers of mind are like waves. They are the same entities. The vastness of mind can be thought of as a rough image and can be contemplated through training. The intricate part The intricate and delicate part is the subtle shift from contemplating into not contemplating of mind. Another way around is starting from a thought of “I must attain enlightenment for the benefits of others,” which is an object of contemplation. With determination, a practitioner remembers the meditation object moment by moment without dropping it. Once the process is familiar, the meditation object as formless, shapeless and colorless mind will dissolve like waves into ocean.


         I guess I know these words but don’t feel them yet. It’s a battle field of physical and metaphysical wrestling. There is no winner and no loser just levels of attainment of different levels of understanding and feeling in the practicing process.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2016/11/27 記優席夫新書發表



2016/11/27 優席夫新書發表
查了一下,第一次看到海洋之心畫作是在2014年5月藍色鑽石的展覽。超過兩年了,感覺能記住的時刻只有昨天,一連串時刻的堆疊,陸續也有幾次見到優席夫演講的時候,褪去時間只剩下模糊的印象。而藍色小天使故事再次聽到又有不同的細節。原本的線索可以參考以下連結報導。
這本《漂流木》將優席夫放在背景裡,將許多的線索層層顯現出來,像是還原了的濃縮果汁。現場帶來的現實感總是不同於紙本和平面。優席夫講述了在成就為藝術家之前的一些歷程與之後的想像。我自己最有興趣的部分是關於超自然體驗,不僅最近接待的外國旅客對於超自然(傳說中的觀落陰)很有興趣,自己也在接觸天使音樂和牌卡。對於優席夫可以這麼幸運地遇到天使,還有天使級的老師傳授繪畫技法,這種開外掛的機會還不是每個人都遇得到。說起來好像所有的轉捩點都在這次的偶遇,可以說是和不是。

不是的話,在離開台灣之前,優席夫在台灣做了許多的嘗試,是自小到大的信念,也就是成為一名歌手,實際上的確也在歌唱比賽拿了獎,也簽給了經紀公司也發了單曲,所以就某種程度來說歌手的夢是有成功的,只是無法以歌手的身分持續性的生存。在這個條件下,他便無法接受這個事實狀態。以當時來看,這樣多的磨練,像是對於一個努力的孩子的嘲笑。努力就會成功的等式沒有成立。

是的話,沒有受過學院和專業訓練的人要一夕之間變成畫家就像神話一樣。但是優席夫做到了,不僅從希臘回到英國之後能夠從日常的情境表現自己,也幸運地讓房東牽線進入了愛丁堡國際藝術節其中的一項展覽。然後自我的證明是要一項一項去建立的過程,敲門的故事來自於對於行動的堅持。放棄很容易,不放棄不會知道機會是不是在轉角。當然如果這條路真得行不通,也會有行不通的情形展現出來。對比於在台灣的歌唱生涯一直堅持下去不確定會走到怎樣的道路上。在英國的藝術家生涯一直堅持下去見到了柳暗花明。身在其中不清楚事務的樣貌,將時間軸線拉長,原來的指引可能誤導,而原來的悲傷像是祝福。

我最欣賞的是優席夫從一個接受的人變成一個給予的人,帶動一整個循環。最近讀的書《無量之網2》講得是祈禱和祝福的力量。祈禱和祝福自己和別人,這是無窮無盡不會匱乏的力量,起心動念於自身和他者沒有界限。不時會到台灣的優席夫,從一開始到被莫拉克颱風影響的那瑪夏地區的學校開始,接觸孩子藉由教授畫畫讓孩子表達。 其中有一位自閉症的孩子竟然上台講解自己的畫,我也感到驚奇。我自己教學的一位自閉症學生幾個月來都還沒有跟我講過一句話。上課的時候一個人碎碎念不停,聽到我耳朵都癢了。有一位自閉症兒童楊允城也是藉由繪畫,也出了圖畫冊《一直一直》。找到一個表現自己的方式,將想法溝通出來,像是為世間又開了一朵美麗。

優席夫談到英語教學時,內心捏了把冷汗。其中之一項工作內容就是英文客製教學。環境的營造影響了學生的表現。腦力還是要保持和環境不斷的刺激才能在互動的模式裡持續成長。就像優席夫無師自通在雙聖冰淇淋打工也可以練就英文底子,應該要把學生都丟出去國外生活一陣子。是時候放下權威的角色,作為一個夥伴,陪伴學生在自主學習的模式下成長。

原住民的身分讓他在台灣和英國各有不同的對待。內心一樣,身體一樣,精神一樣,環境不同卻有不同的對待方式。身體像是一個雷達,是中性的,偵測出所處文化環境的想法。小時候在南投國中班上會有皮膚比較黝黑的同學,可能我神經比較大條,沒有覺得有甚麼特別的。長大之後有些機會理解到台灣的原住民族群。其實我內心還蠻羨慕的。有本身獨有的文化特色,能夠特別是與身俱來的禮物。他者可能會將我歸類為漢人,我對於標籤卻無感。每個人都在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一點那個顏色,一點那個標籤,不是我的認同,也就隨他人去吧。

會後我到梅門防空洞看陳世宗老師的畫作,牆壁上剛好是李師父和陳老師公同創作出來的畫,剛好也是藍色。我想那是祝福。

p.s. 1 在會場中,實在沒辦法忽視的存在,藍色小娃娃。我個人覺得他是現場的藍色小天使化身。


p.s.2 當然不能錯過音樂,音樂也是生活。



                               


2016年11月21日 星期一

2016/11/20 基督教概論-報導

時間:2016/11/20
地點:世界宗教博物館
主題:基督教概論
講者:鄭仰恩教授
報導:林雨青

在這個同性修法卡在立法院之際,在這堂課中最終還是有民眾向教授提出了基督教對於同性婚姻的看法。就基督教與時俱進的角度來看,當時聖經對於環境的看法,認為同性戀是需要醫治,源自於對於看待同性戀是醫學上的問題。而今21世紀奮力地要踏進2017年,也就是馬丁路德新教復興500(reformation 500)之際,同性戀在科學上和醫學上已顯示是自然的結果。當然表達的自由和意志的自由相互共存。


<<在下一個基督王國>>(The Next Christendom: The Coming of Global Christianity)裡希臘東正教(Orthodox),羅馬大公會(Catholic)和基督新教( Protestant)以及二十世紀興起的五旬節派和靈恩派(Pentecostal and Charismatic)各佔有相當比例。在台灣有登記的新教派別就有130個以上。在英文裡派別denomination也代表了面額,以教授的言語來說就像是都是貨幣不過是面額不同。在一個自然的演化過程裡,歷史學家Langford大致將這樣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1.      The Church conquers the Empire 教會征服帝國

http://www.beliefnet.com/columnists/bibleandculture/2010/11/the-historical-jesus-sean-freynes-view.html

 

聖經上並無耶穌確切出生日期的紀載,但Luke 3:23.推測在西元前兩年左右,耶穌出生,身為猶太人卻為外邦人傳遞上帝的福音,違反了猶太律法也引起了羅馬帝國的猜忌。以社會的角度來看,底層孤苦無依的人依附著領袖,接受耶穌的醫治以及共食。在領導者來看卻是聚眾茲事。耶穌反對猶太教對於神的經紀制度,不需要透過拉比也可以經驗到神,也惹惱了既得利益者。

耶穌的受難形象不斷地出現在藝術表現的Ecce Homo主題上,本是猶太人的王卻變成了遭人唾棄的罪犯而死在十字架上。在四世紀君士坦丁大帝前,追隨基督言行的人們不斷受到帝國迫害反而形成了一個崇拜的團體。使徒保羅在他的世界觀裡,在地中海周圍的地方建立教會,傳導耶穌的思想,由學者Waynes Meeks整理出來使徒保羅建立基督教倫理,並將耶穌原本使用的猶太方言翻譯成當時使用的希臘文。西元380年迪奧多皇帝宣佈基督教為國教。



 

2.      The Church becomes an Empire

基督教成了帝國的宗教,本身發展的組織之龐大影響了政治,反而迫害起其他宗教。從Martin of Tours(316-400)主教開始,有了聖徒崇拜的行為。而西方世界的發展也和基督教發展密切相關。例如原本是Basilica Chapel of St.Martin 是由馬丁主教的墓所發展起來的教堂,由教堂開始漸漸發展成一個城市,相似於台灣由廟宇發展出來的夜市文化和庶民文化。而基督教發展了以聖徒作為溝通橋樑的思想,溝通平民百姓和上帝,可從學者Peter Brown聖徒的崇拜(Cults of Saints)了解一二。從以神性為重的發源,在基督教參與更多的世俗事務,進入到社會的各個面向之後,基督教的世俗傾向,例如遺物崇拜,贖罪卷等的行為顯示與當初良善,傳播上帝福音的利基點有所偏離。

 

3.      The Church shakes the World

16世紀漸漸地,僵化的教會組織阻礙了信仰,激起了改革的浪潮。在科學上研究屢屢有重大突破。1514年哥白尼挑戰了托勒密的世界觀,地球不是宇宙的重心,也並非靜止不動。而後,加利略根據一連串的觀察和實驗確認了地動說的概念。同一時期,克普勒也提出力的三大定律。牛頓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也呼應了這個觀點,挑戰教會地球中心說。由實證科學界引起的啟蒙運動,致使已回到神性為信仰中心的新教一一出現,配合民族國家發展,脫離羅馬單一教會組織。



4.      The World shakes the Church

科學界一路發展挑戰許多原本教會的觀念,隨著地理上向外擴展,基督教也到了之前不曾抵達的疆域。不僅在空間上擴展,在意義上和世界的理解上也受到許多衝擊。思想家如ErasmusDavid HumeImmanuel KantNietzschez重新思考人與人的關係,人與信仰的關係,對於人權而不是威權不管是國家的壓力還是教會的壓力都有所反思。教會不再強力主導人的一生,信仰變成一種選擇。尤其在二次大戰集中營的情況,對於神的存在產生動搖。在現今世俗化的世界,基督教的價值屢屢受到內外部挑戰。



      藉著基督教從一開始容納外邦人,窮人,女人等地包容性,和世界一起發展互動的進步性,基督教走到了21世紀。仍有許多對於人與自己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和人與上帝關係一連串的思考。

2016年11月8日 星期二

2016/11/05 齊東詩社 李敏勇/故鄉詩的風景


福爾摩沙依然在海的懷抱裡
釀造夢想  李敏勇/2000

無法安心地享受每一刻,因為訊息爆量了。聽李敏勇的一個下午像是過了一個20世紀。從本身的經驗出發到世界。時間和空間的深度和廣度使我感到疼痛。20世紀中後,世界的其他角落傳來對於威權的抵抗,或許是1968巴黎的學生運動或是1960東京反對安保的行動對於在戒嚴時期的台灣來說像是童話。面對戰後的社會現實,詩人有詩人的回應方式。

韓國/高銀

下午雪下著下著就停了 狗兒們奮力奔開
 
不知何時才能盼到
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一天
我所渴望的
不是祖國
而是可以不愛祖國的那份自由
雪重又下了起來
 
酒夠了
書夠了



捷克/沙切克

詩必須什麼樣
  

  
  詩的節奏必須和心的跳動合拍,
  否則它將被沙沙的紙聲淹沒,
  破碎紙張的沙沙聲,
  紙上印著你的訃聞。
  

  
  詩必須什麼樣?沒什麼,
  只是等候。價格在上漲。
  不過,你,你必須每天跑在前頭,
  少說也要超前五分鐘。



日本/谷川俊太郎

活著,
此刻,活著代表 感到口渴,
因枝葉間灑落的陽光而感昡暈,
意外記得某個曲調, 打噴嚏, 與你攜手。
活著, 此刻,
活著代表 迷你裙、 天象儀、 牛仔褲、 畢卡索、 阿爾卑斯,
遇見各種美好事物, 以及 謹慎地拒絕潛藏之惡。
活著, 此刻,
活著代表 能夠哭泣、能夠歡笑、 能夠憤怒、 能夠自由。
活著, 此刻,
活著代表 此刻遠方有狗在吠,
此刻地球正在運轉,
此刻某地嬰孩初次哭泣,
此刻某地士兵負傷,
此刻鞦韆在搖盪,
此刻此刻在流逝。
活著, 此刻,
活著代表, 鳥兒振翅,
大海洶湧, 蝸牛前行, 人們相愛,
你雙手的溫度, 即是生命。


於屏東出身的李敏勇,在空間移動上由南至北過渡。在生活裡擷取詩的養分。一個人的行走,在翻譯世界各地詩人的同時找到一個閱讀書和轉換詩的模式。而這樣的循環也啟動了後輩詩人寫詩對應李敏勇的詩,在重疊的地景重疊的心境交錯出,展開主體性和互動性的遊戲。



2016/10/01齊東詩舍 想想記廖咸浩

詩的發生在看似日常時間流動但又像是有甚麼玄機安排一般的出現。在醞釀過程中像個偵探追逐的可能的蛛絲馬跡,看看有甚麼線索露出了馬腳。在一轉身,可能出現在原本早已窮盡搜索之處。
廖咸浩老師分享的內容,提到用不同的視角來看同一個畫面。原本熟悉的事物下一秒就要變身。西方邏輯學的因為所以將事物的發生硬是要說出個所以然來。我常常覺得我沒有邏輯,在和別人溝通產生挫折時,別人的回答有著我不懂你的邏輯那樣的暗示。我的思想在語言裡迷了路。波赫士劇場裡一場又一場驚醒的發覺,誰和誰的夢見當中出現了存在?

波赫士:環形劇場
「沒有人看到他如何在深夜裡登岸」的外鄉陌生人走進為火焚毀的神殿中。外鄉人懷著一個超乎常理的目標,要以意志力命令自己進入夢境,然後在夢中造人。在他的夢境之外,雜沓的足跡顯示有鄉人來過,並留下祭物供養他的肉體和需求。陌生人因此可以專心睡覺和做夢。「開始時他的夢十分混亂」,在夢中他召集了許多門徒,他思考這些幻影,想要從其中找出「一個值的活在這世界上的靈魂」。在夢中或醒著的時候,他問問題或思考他們的問題。最終他發現其中一個「雖仍模糊虛幻,卻已有真人的痕跡」,他解散他的門徒,只留下其中一人,並繼續教導這個年輕人。然而要在連續或不連續的夢境裡綴夢成真化身為人,並不容易,他總得失敗一次。他召不回那「已有真人的痕跡」的門徒,也無法以相同方法重新召集新的夢中學校。他改變方式,從真實的細節開始。從一顆跳動的心臟開始,並祈求星宿庇佑,然後其他器官,皮膚、頭髮、容貌。最終他夢見了沉睡中的青年。這是他幻影的孩子。在許多磨練與教導後,夢者明白他的孩子已可出世,於是夢者命令他「沿河岸走到另一座神廟去」。一如他當年「在深夜裡登岸」。然而像所有父親總是擔心自己的孩子,他擔心他的孩子會「發現自己不過是個幻影,不是真人,而是別人夢中投射的幻影」。這種焦慮最終驀然消失,「許多世紀前發生的事,又再度發生」,他看見「環繞的火逐漸包圍住他」,「死亡的來臨對他正是一種解脫」,在「欣慰屈辱和恐佈的感覺同時襲向他」時,他突然明白「他也只不過是個幻影,另有別人在夢裡創造了他」。

美國紐約詩人John Ashbery self portrait in a convex mirror


平凡的人像有著比例上的差別。覺得突兀而發展出來的長詩。平常日常之物像幻影一般,即使存在也留著可議之處。例如廖老師在俄國參觀托爾斯泰故居的時候,導遊說這個書房放的都是托爾斯泰的書,然而裡面有一本是後人寫得托爾斯泰及其晚年。其中產生了一中真真假假交錯的趣味。
Virginia The moments of Being 提到微小事物造成的重擊。
“The words gave her an extraordinary shock.”別針沒有針頭,這樣日常之物的改變引起來一連串的思索,
海德格提到在日常之物不見之後,才會驚覺其存在。我也常常發現髮夾不見了,耳機不見了,衛生紙沒有帶,焦慮地想要一直找,結果其實都在包包裡。光是想像不見這個狀態引起了注意力的高峰。
其中閱讀了李商隱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夢中之夢託付著思念,期待,期望以及落空和失落。事件害是這樣一直發生了,觀看對於事件本身,留意隨之而來的評斷,情緒和想法,從何而來,一步一步抽絲剝繭,感受到詩的起源。

2016年10月31日 星期一

2016/10/30心智與腦的正念情感機制 活動報導

時間:2016/10/30 2pm~4pm
地點:大同運動中心 大龍街51
主題:心智與腦的正念情感機制
講者:洪蘭


“If you can change your mind, you can change your life.”

這句話貫穿了洪蘭教授的講座要點。 如果你改變了心意,你就改變了生活。 她使用了豐富的名言以及身邊的例子來闡述概念。例如心理系學生以為去實習會遇到社會上弱勢的族群,沒工作,生病,卻是有太多錢而得病的。不過我自己覺得弱勢族群溫飽都有問題了,可能不會去掛診療費用高的心理門診。社會定義的成功或許是別人覺得你應該得到的地位,財富,車子,房子等,但若內心匱乏使然,沒有接受到外界給予的肯定,反而容易形成落差而一擲千金也不會感到快樂。快樂的源頭之一來自於接受自己所得到的。


      在學校裡,常有導師接到學生的大哉問:「生命的意義是甚麼?」答案沒有唯一,而教育的功能也不是在提供標準答案,或許是參考答案,更適合的是訓練如何去思考答案,反過來也可以去思考如何去問問題。知識性的學問一直在被顛覆,今日在學校所學,明日就有新的研究結果出版。理解知識的過程比知識本身更可以讓求道者有一個脈絡可以追尋。而快樂也不失為追尋和成就人生目標的回饋。

     同時,與其一直在想像遙不可及的目標,當下就可以得到快樂。這並不是說長久的規劃和努力可以置之不理,而是可以用轉念的機制以遊戲人間的輕鬆來處理嚴肅的人生課題。以腦解剖來看,正向情緒的刺激有助於快樂感的提升。Prefrontal cortex和中腦的MFB在正面情緒刺激之下會產生dopamine多巴胺,進而會持續地進行正向迴路。這樣的習慣一旦養成,便容易感到快樂,持續的保持正向情緒,即使外境出現世間認為是負面的事件也能坦然以對。在2002年諾貝爾得獎Daniel Kahneman 提到對於已經發生的事不管是差一小時飛走的飛機或是差五分鐘飛走的飛機都是沒有必要後悔的,已經發生的已經發生,能夠改變的是對於事件的看法。

基因差別決定了某部分神經迴路,男女性的神經迴路以及行為表現在fmri的顯影裡,相同的刺激卻有不同的結果。以至於對於男女性的指令也需要調整。跟男性問路可能會得到一個絕對位置,跟女性問路可能會得到一個相對位置。剛好筆者當天下午就跟一位警察先生問路,我直接說出大龍街51號,他能說出要經過民族西路和昌吉街,在一個相對遠的位置,我想還是要把個人經驗納入考慮的範疇。而早期的環境制約,如家庭,學校等權威組織和人物,也會在腦內形成習慣的迴路。想到大人都會對小孩說,不乖就會被警察抓走,意外形成對於警察的負面刺激。不過環境影響之大使得同卵雙胞台基因在最初的成長階段行為差異不大,但在逐漸社會化過程當長有了區別的個性。如同伊朗雙腦相連的雙胞胎姊妹有相同的基因卻有不同的行為模式。

        外部環境當中,接受閱讀的刺激可以是其中一個選擇。藉由閱讀接觸不同時代的心靈像是身體到不同的土地旅行一般,刺激了想像力,探險可能的疆域。Francis Bacon提到Reading makes a full man. 閱讀讓人完整。即使是雜讀也能慢慢找到適合自己閱讀的材料。從喜歡的事情出發,長成能夠讓人承蔭的大樹。

下一場公益演講資料:

時間:2016/11/06 Sun 2pm~4:30 pm
地點:大同運動中心 大龍街51
主題:開悟的心智與解脫的大腦
講者:大乘禪師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