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7日 星期一

2016/10/15 詩的張力 記廖咸浩 齊東詩塾

終於是不下雨的走進齊東詩舍,主題當天是詩的劇力,彷彿是要做一個例子的展示,一下課外面等著的就是感覺得到,但還想裝酷不撐傘的雨滴了。

劇力作為一種力量,呈現了從一個狀態到一個狀態的過程,從一個隨意的時間點到下一個。交織著意象,重現著經驗,詩人在文字的筆劃裡,再現了一個平衡,衝突,平衡,衝突的狀態。

原本稱作是日常生活的狀態,像是哪裡出現某些線索,一條一條拉出的軸線牽扯了以為不存在的空間。

離開原本的結構和視角,眼前竟然跟著出現了不同的世界。

那一個剎那出現的畫面隱藏著謎團,要解謎的方法之一可以透過詩,不過麻煩的是詩也是謎團所構成的。

其中一個畫面便是月亮在樹葉之前的畫面,乍看下一切如常,再仔細定睛發現月亮怎麼跑到樹葉前方了?




仔細寫出內心所感會跑到散文家裏去,用無法言喻的文字重整便成詩,例如瘂弦所述:「所有靈魂蛇立起來」的場景。又或者是「在剛果河邊一輛雪橇停在那裏。」


廖老師提到塊壘形容人心裡的糾結,在一層層解謎中,心中塊壘才會心甘情願離去。要重述這個謎團還不適用於因為所以的架構,是縫紉機與雨傘在解剖檯偶然相遇。

不可能加不可能在詩可能。

在禪宗公案裡的以事顯理裡有一則是

啞巴與鸚鵡
有一學僧請教慧林慈受禪師說:「當一個人悟道有感受,卻說不出來的時候,像什麼呢?」
慈受:「像啞巴吃蜜!」
學僧再問:「當沒有感受,卻說得頭頭是道,那又像什麼呢?」
慈受:「像鸚鵡說話!」
http://zensoul.org/index.php

有詩意的時候,是否便也如此。中文每個字像是圖畫般堆疊,猶如一個一個意象,例枯藤老樹昏鴉,自成一個畫面。

廖老師分享的自己的詩:野風已在邊界吹起:懂詩。

你終於也擠進了季節的縫隙中
瞥見人生最終的謎底

而那謎底恐怕又是要用另一個再一個的詩去窺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